今天是:
关注“教学诊改”②:“由表及里”,对“教学诊改”进行“诊改”
作者来源:质量管理处 发布日期:2017-06-26 点击率:369
关注“教学诊改”②:“由表及里”,对“教学诊改”进行“诊改”
 

    全力推进教学诊改是当前职教战线的中心工作。国家层面的试点首先确定中职27所、高职27所试点院校,随后各省份也相继遴选出省级试点院校;国家颁布诊改相关政策文件,各省份也陆续出台自己的指导方案、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毫无疑问,这些推进工作最终都要由基层学院来落实。那么,就当前各级试点院校的诊改推进情况来看,在取得丰厚成绩的同时,已经暴露出哪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纠正?不妨由表及里地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来一次诊改

 

    其一,一把手不够重视,担心诊改就是找问题,存在着不想自我否定的顾虑。

   很多专家在宣讲时都反复强调诊改一把手工程诊改工作的推进力度与学院一把手的态度密切相关。然而,对于很多一把手来说,却存在着不想自我否定的顾虑,尤其是对于那些辛苦工作了多年,把大好青春都奉献于职教、维系于一校,即将退休的老校长来说,他们普遍担心诊改就是找问题,而找问题便意味着否定其多年呕心沥血的付出,直至影响其荣退。基于这种认识和担心,他们中的不少人要么对诊改工作不闻不问、要么阳奉阴违,极少数心理障碍较大者还会想方设法阻扰,直接影响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实,诊改并不意味着自我否定,而旨在通过诊断知道哪里存在问题,再通过专家指导、政府引导进行适时的调整纠正,以使学院实现健康发展、良性循环。正如人到中年,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诸多疾病都与平时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有关,通过定期体检,可以觉察病灶、发现苗头,进而及时调理、恢复健康。如果因为害怕别人(包括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拒绝体检,导致病情延误,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其二,诊改方案贪大求全,洋洋洒洒包罗万象,形式远大于内容。

   近段时间,笔者聆听过一些试点院校在诊改推进大会上所交流的经验,院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格式和内容雷同现象,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即领导小组多、各类规划多、空话套话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少、可操作的措施少、指向持续改进的内容少。这些表象的背后,往往是学院诊改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而根子则在于学院领导对诊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比如诊改方案的大全空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有人不会做材料,但实质上却是学院领导把诊改工作当做项目评估在应付。再比如,某校在诊改中除制定学院的十三五规划外,还分别由教务处、师资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编写了许多子规划,以体现诊改目标的精准性,但仔细比较之后会发现,这些子规划不仅与学院的母规划对不上号,就连子规划之间也不能够相互映衬佐证。显而易见,学院只是简单地向相关职能部门下达了编写规划的任务,却并未事先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这样的文件再多、材料再丰富,也只是形式主义,很难起到推进诊改和提高诊改效能的作用。

 

    其三,诊改的指标类似体检套餐,计划改进的目标不够聚焦

   为了帮助和引导基层学院逐步学会自我诊断,主动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教育部颁布的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列出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和99个诊断点。显然,这些项目、要素和诊断点有些类似于传统评估中的三级指标体系,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如何去达标”“过关。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许多学院就不可避免地把心思用在了增加指标上,以体现其认真、细致、完美。比如,某省根据该省近几年集中开展选择性课改、现代学徒制等实际情况,将诊断点由国家的99个增加到113个,这尚算是一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而有些试点学院受此影响,将诊断点进一步增加到118个,则难免有牵强附会、投机取巧、投其所好之嫌,不值得提倡。

   其实,国家明知诊改不同于评估,却仍按传统套路推出这些项目、要素和诊断点,完全是因为目前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诊改,旨在解决无从下手的问题,完全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眼下的指标,是为了今后最终不给,实现无为而治。所以,作为基层尝试诊改的学院,完全不必追求豪华套餐,而更应重视个性化的定制套餐,以将诊改目标更进一步地聚焦到本校的特定需求上来。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推进诊改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可以想见,一则只要求教学院长和教务主任参加诊改培训的会议通知,能够对与会者产生多大的误导;一所沾沾自喜于对口高考升学率不断刷新、逐年攀升诊改试点学院的经验分享,该当如何回应听会者对于办学方向办学定位的质疑。常言道,目标找对了,就不用再担心路途遥远。同样,目标如果找错了,即使试点再多,推进力度再大,或许只会有南辕北辙一种结果。眼下的教学诊改工作,当以此为镜鉴,边推进边自诊

 

作者:王寿斌  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