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从“迎评”到“诊改”,高职“蝶变”的路径 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试点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对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一批试点院校走出了“迎评”误区、步入了“诊改”实践阶段。无论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出发,还是从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发展出发,要真正发挥高职院校作为质量自主保证的主体作用,迫切需要寻找一条主线明晰、精准发力的推进“诊改”路径。 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依据 其实,高职“诊改”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 人才培养既是高职院校办学功能的历史起点,更是逻辑起点,培养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怎样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首要任务。 如何查找不足?要首先从问题导向出发,搞清楚问题的来源。围绕人才培养来判别办学理念、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内部治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否有利于或服务于人才培养。 如何完善提高?相比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更注重发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方面是适应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将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专业发展能力置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予以考量。 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始终立足人才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始终着眼专业发展,破解瓶颈,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 以专业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单元,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与人才培养互为表里,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水平的充分体现;同时,专业与内部治理、师资条件、课程建设等其他人才培养工作要素相互依存,没有专业作为办学的基本单位,师资、课程、校企合作、内部治理无从谈起,没有高效的内部治理能力、缺少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也无法支撑专业发展。因此,专业发展的水平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为此,应将专业设置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专业条件建设与保障、课程建设与细化、专业师资队伍优化、专业育人文化、专业服务能力、专业国际化品牌等作为内部质量标准的核心构成要素,并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健全以专业发展为聚焦、人才培养工作多要素相融合的质量自我保证机制。 一、催生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突出专业建设在教学“诊改”中的主体地位,让院(系)主动反思专业办学实力与服务能力,自觉寻找自身与全国高水平相同专业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思想上生成专业办学自省力,在行动中形成促进专业发展的自觉力。 二、汇集专业建设的凝聚力。聚焦专业建设,就是要以专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抓手,凝聚学院、院(系)和部门等各个层面的质量共识,对专业建设的思路、专业改革的路径、专业发展的预警机制等方面,调配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凸显专业特色和提升专业吸引力,形成聚焦专业良性发展的全员凝聚力。 三、形成质量管理的协同力。在“招生—培养—就业”过程中,建立专业与人才培养其他要素联动机制,打破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于教学部门的状态,化解管理体制机制中各职能部门育人功能条块分割与孤立运转的难题,形成围绕人才培养、依托专业建设、各内部职能部门服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育人难题。 四、增强质量保障的有效力。立足专业,不仅仅要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本身,还需要审视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其他质量保障的各个方面,例如不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改善师资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服务育人能力等方面的监控与保障作用,只有处理好横向层面和纵向系统相互协同协作,才能确保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形成以专业为焦点的多层面、多维度之间的一致性、稳定性、有效性与常态性。 以专业与产业融合支撑内生动力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生源自然性减少和适应产业升级专业调整带来的双重压力,保持一定的招生规模是专业发展的前提。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院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多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因此,要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和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构建与“善变”市场需求相对接的“专业链”,衍生出聚焦专业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层面“目标链”“标准链”,形成自主保证机制的“质量链”。 对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专业设置、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特征与功能进行专业定位,根据产业链的变化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专业服务的职业岗位群,渐进衍生和开发专业群,实现专业的整体发展和提升。专业建设应当融入产业的各种显性知识,按照产业性质和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根据行业标准设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目标。此外,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势必要构建相应的合作平台,要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徒制试点和订单班培养等多种基于平台的产教融合项目,推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因此,聚焦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精准发力点,也是高职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服务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根本点。 目前的这次改革实践,是一场从过去外部需求压力引发高职院校内部改革,到现在内部催生动力保证质量以满足外部需求的“蝶变”。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和推行以问题及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聚焦专业发展的教学工作机制,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充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内部形成突出质量、强化特色的院校发展良性竞争机制具有重大价值。
作者:崔岩,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陕西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8日 14版 |
从“迎评”到“诊改”,高职“蝶变”的路径
作者来源:质量管理处 发布日期:2017-06-26 点击率:333